《追忆往事》/原名:《Već viđeno》/又名:《似曾相识 / 往事重现 / Reflections / Вeћ виђeно》,上映日期:1987,米哈伊洛(穆斯塔法·纳达雷维克 Mustafa Nadarevic 饰)曾经是公认的钢琴神童,有着无量的前途和对音乐的无限热爱。然而,当他的父亲被革命法庭判处了死刑,而母亲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决定自杀之后,米哈伊洛就彻底的告别了天才的头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一晃眼几十年过去,米哈伊洛依然没有能够走阴影中走出来。如今的他在一家琴行里教授音乐和钢琴,自始至终都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一天,一个名叫奥尔吉查(安妮卡·多布拉 Anica Dobra 饰)的姑娘出现在了米哈伊洛的生命里,她的出现给米哈伊洛一潭死水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意外和惊喜,可是,当米哈伊洛和奥尔吉查越走越近时,他那可怕的过去也开始卷土重来。Piano teacher is deeply traumatised by the events of his childhood, as well as by political oppression in his youth. Decades later, all those traumas lead to carnage.《追忆往事》百度云网盘资源以及《追忆往事》高清mp4迅雷下载,《追忆往事》BT下载,希望您能喜欢!
开场的主观运动长镜头也是够神的,长镜头历史上可以记一笔的那种,整部片子就是一场精神分析,虽然底仍然是原生家庭的问题和父亲偷情,但是加上历史暴力创伤(啊这里面的清算也够狠的)就完全拔高了好几个层次。神乎其技的是影片全靠匹配剪辑来完成(闪前的几处,尤其是用广角镜来表现异常精神状态,真是非常到位),时间线神出鬼没。两个主角的塑造都十分出色,野心勃勃的女主角写得实在太到位了。开场长镜头其实是弟弟的视点,算是个埋梗,但影片主体部分不是弟弟却又是以钢琴家的现实和心理作为叙事动力的,旁白的人称有点令人迷惑……
拍窗割脉,革命清算,抄家占祖屋,入党等分配,世界语历史笑话,艺术路众生皆异,天鹅湖游击队样板戏,Déjà vu穿喉劈手slasher片……用《月光光心慌慌》的手法拍出了一部创伤文学,现在看来,多少预言了南斯拉夫分裂后冤冤相报的血腥屠戮?
电影博物馆19.7.8: 五星!回忆与现实场景切换流畅迷幻不露痕迹,片头小男孩舔血和片尾呼应,除了主人翁,每个人物都特点鲜明,霸王住的一家人,尤物情人,空手道美男子,歇斯底里的母亲无情无责的父亲,政治隐喻,最后在合唱声打到纳粹中癫狂了,从童年压抑到落败的中年全部迸发出来,懦弱无能的大叔摇身变成杀人狂魔,反差巨大,视觉情绪冲击都很棒!
咋说呀……塞尔维亚影展第二轮。虽说是修复版质量仍非常粗。幕味儿公号上葛格“骗钱导赏”说是特别惊悚的恐怖片,然后前大半部分都看得憋憋屈屈,后20分钟方显“惊悚恐怖”,和《监护云》的节奏似的不过瘾。然而这变态也是真变态!葛格说这轮放映完后拷贝就要被带回去了。资料馆1号厅 约5成满和肉
闪回再闪回,阴冷的现实影像色调,不时响起听似温煦入骨却冷寂的钢琴曲(肖邦?),如同暖黄色调中避之不及却隔空追杀的记忆,剪辑逐渐拼凑起往事的全貌,令人心头一凉,也给了最后的暴力虐杀无奈却合情的悲剧基础。由此消退了虐杀的恐怖感,全片视觉上的惊悚都集中于几个主观镜头。作为一部恐怖片它真正让人心悸之处在于,红色恐怖制造恶果,令人扭曲残缺,一代一代又舐血而生,不断传递,那抹血迹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才是最大的阴影。
目瞪狗呆。全程认为唯有佛洛依德才能解释,能想到的是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对母亲发生爱恋,对父亲怀有杀机,以及由于害怕父亲的惩罚而产生阉割焦虑。但革 命对于贵族的碾压,对人性的影响,可不是阉割焦虑所能类比的。在人性的恢复中,性居然给了一剂强心针。最后半小时简直炸裂。
@资料馆,大玩视角转换和时态结构的意识流心理惊悚片,仿佛回到看《小英雄托托》的感受。对仗复沓“双”的设计充斥全片,闭环大框架是两个男孩成人后分别对个人不幸命运的清算(追忆往事的主语有两位),内部通过动作场景的相似性剪辑精细地编排过去与当下,展现经历创伤难以愈合,进而形成回避式乃至病态扭曲的精神状态;当初的观看者是现在的实践者,再给他人带来悲剧,痛苦和暴力一代代传递。上半部的主观视点是恐怖片常用的幽灵镜头,部分以为是幻想的画面,会在下半部凶杀时揭晓为闪前镜头,于是更添神秘主义超验性。厉害之处还有角色被赋予对即视感和恐怖画面的自觉,他会主动说出这点!这很难得少见。性方面也有看头:对父权的厌恶(政治隐喻),恋母情结,童年期憎恶性爱场面(男性对女性的侵害?),老实人对“渣女”的复仇,不能弹琴即阉割。
密闭空间的镜头运动,时空的交替,精巧的deja vu时空设计,历史与民族的隐喻。这些杰出的元素构成了一部伟大的作者恐怖惊悚片,只可惜那个时代具有实验性的东欧恐怖电影,都被历史遗忘了,很难有机会看到。
这艺术风格简直无敌,剧情和氛围铺垫太好,紧张得胃疼。 女主美丽粗俗野蛮充满蓬勃的生命力有极强的改变生活和自身命运的意愿,这与男主完全相反。男主就是那种虽然活着但一直自缚于阴暗角落虽生已死的惊惧男孩,听到女主有自杀的想法就笑了。越活得小心翼翼精细谨慎,就越缺乏对外界的抗体。死于母亲的遗物项链真好。音乐把惊悚恐怖和优雅轻柔组织在一起,和故事相得益彰。 小西天资料馆
太硬核了…三个视角的命运回环、萦绕不去的肖邦和心魔,前面已经有些疲劳了,结尾的高潮简直是要了人的命。第一次看完电影急切地想找人喝一杯,捂着脸在座位上缓了很久才想起来是一个人来看电影。
共产主义下的精神病患者,摄影和配乐都太完美了。
心理分析电影,将人的性欲弗洛伊德式地放大,低角度、暗黄灯光、广角镜头、zoom-in…在视听语言上一步步暗示观众人物渐变癫狂。回忆套回忆的结构其实没太大必要,小孩的存在感不强,最大的问题是他并没有全程参与钢琴家的生活,所以算是上帝视角与个人回忆共同拼贴出了钢琴家的人生片段
#资料馆留影##塞尔维亚影展#第一人视角里套第三人视角,视角的独特程度影史绝无仅有,两个不同时代,两个不幸家庭,从两个家庭不幸的男孩视角,故事缓缓地一点点展开,步入记忆的迷宫,诡异阴森的氛围中却透出温暖的情愫,怀旧的背景乐,还有肖邦的《革命》进行曲。被压抑的表达,癫狂的心灵史,这是如此特别的电影,以至于难以定义其风格和类型,却不难看出时代家庭在人心上留下的巨大伤痕,比那些无可挽回的暴力事件更为冰冷。
同样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人家能拍这样的电影?①2019-05-26
精神病钢琴家的主观错乱视觉回忆和弟弟逻辑清晰的画外音回忆在视听上互相对抗,导向最后开放结局留下悬念,长大的男孩是否杀掉了钢琴家?也导向一个疑问,两次舐血钢琴家接受了斯大林法西斯式共产主义的暴力撕裂,暴力是否会在同样舐血的男孩身上延续?结局没给答案,但犹豫的画外音、代表母爱和基督慈悲的怀表特写以及末尾成功演奏肖邦的钢琴家的眼泪却给了答案,文本内暴力没有继续下去,而文本外的历史也给了答案,暴力停止在了91年苏联解体。人物造型致敬卡里加里,场景致敬希区柯克浴室杀人,套层文本不仅达到致敬,还延续了卡里加里法西斯以及中产阶级最安全的浴室被侵入的深层意义,暗示斯大林式的共产主义沦为另一种形式的法西斯,这种法西斯如梦魇侵入最私人的领域,极权的无处不在。政治权力结构、精神分析、女性、儿童视角、媒介等多层意义
主题很棒啊,本来是我应该感兴趣的内核,但是感觉拍得要么不够力度,要么过于用力,总之表现得不太入我心。
三重套环叙事结构,配乐在惊悚和舒缓之间无缝切换,少有的观影体验,压抑又感伤。悲剧产生的根源令人无言且痛心,在政治面前艺术只能沦为牺牲品。含恨而死的母亲没有成为泯灭人性的最后一根稻草,谁料风骚的女郎却依旧开启了潘多拉魔盒。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曾经的少年,如今的复仇者,究竟是终结循环,还是开启新一轮悲剧,无人知晓。这开放结局,牛逼。
影片讲述中年男人米哈伊洛在一所成人教育中心教授音乐,曾经的钢琴神童因过往家庭创伤而忧愤成疾、独自生活,突然出现的奥尔吉察使米哈伊洛的生活出现了转变——他坠入了爱河。但对方的长相却不时提醒他联想到心爱的贵族母亲,往事又一次造成他产生痛苦和病态情绪的恐惧,并最终导向不可挽救的结局。1、马克维奇致力于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丑陋阴暗面,《追忆往事》便通过诡异奇谲的讽刺手法完美描绘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南斯拉夫扭曲的社会状貌。父权的压迫、对政治阴影的恐惧及家庭地位和尊严的丧失,足以让懦怯卑微之人也赋有魔鬼般的残暴力量,实在令人胆寒。2、现实、回忆的滤镜反差喻事,时空转换模式颇具安哲之形(兼与主客观视角变化)。3、恋母情结;共产主义利刃。(8.5/10)
阴风阵阵般的噩梦电影,延续了南斯拉夫黑浪潮的影子,共产国际的阴影还未散去,还看得到足够力道的政治讽刺,文本的质感也保留的相当完整。反观桎梏中的中国人从来缺乏表达的勇气,更多的是在枷锁中跳舞的大师
由人至非人之因由。